Analog:大陆:模拟;台灣:類比;香港:模擬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模拟
Audio:大陆:音频;台灣:音訊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音频
Channel:大陆:信道;台灣:通道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信道
Communication:大陆:通信;台灣:通訊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通信
Convolution:大陆:卷积;台灣:摺積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卷积
Digital:台灣:數位;大陆:数字;香港:數碼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数字
Euler:大陆:欧拉;台灣:尤拉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欧拉
Fourier:大陆:傅里叶;台灣:傅立葉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傅里叶
information:大陆:信息;台灣:資訊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信息
integrated circuit:大陆:集成电路;台灣:積體電路;香港:集成電路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集成电路
logic gate:大陆:逻辑门;香港:邏輯門;台灣:邏輯閘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逻辑门
Noise:台灣:雜訊;大陆:噪声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噪声
P-N junction:大陆:P-N结;香港:P-N結;台灣:P-N接面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P-N结
P-n junction:大陆:P-n结;香港:P-n結;台灣:P-n接面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P-n结
p-n junction:大陆:p-n结;香港:p-n結;台灣:p-n接面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p-n结
PN junction:大陆:PN结;香港:PN結;台灣:PN接面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PN结
Pn junction:大陆:Pn结;香港:Pn結;台灣:Pn接面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Pn结
pn junction:大陆:pn结;香港:pn結;台灣:pn接面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pn结
Signal:台灣:訊號;大陆:信号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信号
Signal-to-noise ratio, SNR:台灣:訊雜比;大陆:信噪比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信噪比
Time-invariant system:大陆:时不变系统;台灣:非時變系統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时不变系统
Video:大陆:视频;台灣:視訊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视频
Transform:大陆:变换;台灣:轉換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变换
modulation:大陆:调制;香港:調制;台灣:調變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调制
vestigial sideband:大陆:残余边带;台灣:殘邊帶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残余边带
amplitude:大陆:幅度;台灣:振幅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幅度
PSK:台灣:相位移鍵;大陆:移相键控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移相键控
台灣:行動通訊;大陆:移动通信;香港:流動通訊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移动通信
Cell:台灣:細胞;大陆:蜂窝;香港:蜂窩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蜂窝
Time division:香港:時分;大陆:时分;台灣:分時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时分
Frequency division:香港:頻分;大陆:频分;台灣:分頻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频分
Code division:香港:碼分;大陆:码分;台灣:分碼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码分
TDMA:香港:時分多址;大陆:时分多址;台灣:分時多重進接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时分多址
FDMA:香港:頻分多址;大陆:频分多址;台灣:分頻多重進接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频分多址
CDMA:香港:碼分多址;大陆:码分多址;台灣:分碼多重進接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码分多址
SDMA:香港:空分多址;大陆:空分多址;台灣:分空間多重進接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空分多址
TDM:香港:時分複用;大陆:时分复用;台灣:分時多工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时分复用
FDM:香港:頻分複用;大陆:频分复用;台灣:分頻多工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频分复用
SDM:香港:空分複用;大陆:空分复用;台灣:空間多工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空分复用
WDM:香港:波分複用;大陆:波分复用;台灣:波長分波多工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波分复用
GSM:台灣:全球行動通訊系統;大陆:全球移动通信系统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全球移动通信系统
iDEN:台灣:整合數位強化網路;大陆:集成数字增强网络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集成数字增强网络
GPRS:台灣:通用封包無線服務;大陆:通用分组无线服务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通用分组无线服务
spread-spectrum:大陆:扩频;台灣:展頻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扩频
spread-spectrum:大陆:扩谱;台灣:展譜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扩谱
Packet:台灣:封包;大陆:分组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分组
Bit:台灣:位元;大陆:比特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比特
Slot:台灣:時槽;大陆:时隙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时隙
error correcting code:大陆:纠错码;台灣:錯誤更正碼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纠错码
Information theory:消息理論⇒大陆:信息论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信息论
Information theory:台灣:資訊理論;大陆:信息论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信息论
Sampling Theorem:台灣:取樣定理;大陆:采样定理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采样定理
Shannon:大陆:香农;台灣:夏農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香农
Digital Broadcasting:大陆:数字广播;香港:數碼廣播;台灣:數位廣播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数字广播
Digital Television:大陆:数字电视;台灣:數位電視;香港:數碼電視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数字电视
DVB-H:大陆:手持地面无线;台灣:手持式數位視訊廣播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手持地面无线
External:大陆:外置;香港:外置;台灣:外接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外置
High Definition:大陆:高清;台灣:高畫質;香港:高清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高清
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:大陆:高清电视;台灣:高畫質電視;香港:高清電視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高清电视
Set-top box:简体:机顶盒;繁體:數碼電視解碼器;香港:機頂盒;台灣:數位電視機上盒;大陆:机顶盒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机顶盒
Standard Definition:大陆:标清;台灣:標準畫質;香港:標清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标清
Standard Definition Television:大陆:标准清晰度电视;台灣:標準畫質電視;香港:標清電視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标准清晰度电视
USB Digital TV tuner:大陆:USB数字电视棒;香港:高清USB手指;台灣:USB數位電視棒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USB数字电视棒
USB TV Tuner:大陆:USB电视棒;香港:USB手指;台灣:USB電視棒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USB电视棒
diversity:大陆:分集;台灣:多樣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分集
RFID:大陆:射频识别;台灣:無線射頻辨識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射频识别
Call forwarding:大陆:呼叫转移;台灣:來電轉駁; 当前语言下显示→呼叫转移



显示↓关闭↑字词变换说明
字词变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变换,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、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,以达到阅读方便。字词变换包括全局变换和手动变换,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,都属于手动变换。

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,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(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),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,请前往Wikipedia: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。

高雄市
Kaohsiung city


市徽[1]

概况
所属国家 中华民国
市长 陈菊
(高雄市市长列表)
简称 高、高雄、高市
设立始年 1924年
行政区类别 直辖市
区划 11区
政府所在地 苓雅区四维三路2号
总面积 153.5927平方公里
台湾的第19位)
总人口 1,529,049人(2010年7月)
台湾的第5位)
都会区人口 2,772,349人(2010年7月)
台湾的第2位/世界的第147位)
人口密度 9,955.22人/平方公里
台湾的第1位)
市象征 市花:木棉花
市树:
市鸟:


高雄市为中华民国的直辖市,位于台湾南部西南隅,全境均与高雄县接壤,为台湾第二大城市,人口达152万。于20世纪初建立并迅速成长的高雄市,是台湾人口密度最高与重工业最发达的都市,台湾最大的国际港─高雄港和第二大机场-高雄国际机场亦位于高雄市境内,并与邻近的凤山市与屏东市等乡镇市形成大高雄都会区。

2009年6月23日,内政部审查通过“高雄县市合并改制直辖市”案,高雄市将于2010年12月25日与高雄县合并。

目录 [隐藏]
1 地名
2 历史
3 地理
3.1 地形
3.2 水文
3.3 气候
4 行政区域划分
5 经济
5.1 专业街
5.2 劳动力状况
5.2.1 外籍劳工
6 人口
7 交通
7.1 轨道交通
7.1.1 台湾铁路管理局
7.1.2 台湾高速铁路
7.1.3 高雄捷运
7.2 道路
7.2.1 国道
7.2.2 省道
7.2.3 县道
7.3 航空
7.4 海运
7.5 水路客运
7.6 缆车
7.7 自行车
7.8 鸭子船
8 教育
9 文化
10 体育
11 观光
11.1 名胜古迹
11.2 商圈
11.3 休憩
11.4 名产
12 政治
13 姊妹市
14 电视广播
14.1 模拟/数字无线电视
14.2 广播
15 荣誉市民
16 相关条目
17 注释与参考资料
18 外部链接


[编辑] 地名
根据伊能嘉矩的考证,今日高雄沿海早期主要为马卡道族所居住,在该族语言当中,用以防御海盗的刺竹林称为“takau”。而汉人依其方言音译为“打狗”(闽南语音:Táⁿ-káu),[2]官方文书有时则雅化为“打鼓”。[3]除了打狗外,相对于今日屏东县的东港,高雄曾有“西港”一称。[4]

日治时期,日本人依“takau”的日语谐音将“打狗”两字改写为“高雄”(日语音:Taka-o),实施于1920年。直到1945年以前,“高雄”二字是以日语拼音“Takao”来罗马化。战后中华民国政府才将“高雄”以威妥玛式拼音改写为“Kaohsiung”,是当前主要通行于世界上的名称。

[编辑] 历史
主条目:高雄历史
1624年,荷兰人登陆台湾,在台南安平建立热兰遮城,并于1635年前后击败本地原住民。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在台湾的驻军,本地则于1664年在郑经的统治下更名为万年州。清治初期,曾经于兴隆庄(今 左营)兴筑“凤山县城”,作为凤山县治所在地;随着渔业逐渐发达,近海区域也逐渐出现零散的小型聚落。港口(当时称为“打狗港”)最初于1680年代左右开港,到了清领末期亦对外开放成为通商口岸,虽然有部份外国贸易商进驻,但港口规模依旧一直无法扩大。


1945年美军所拍摄的空照图,可见正受轰炸的今日盐埕区一带,以及高雄川(爱河)以东的零星开发。日治初期,日本人开始有计划地将高雄建设成小具规模的港口都市,特别是自1908年起,大力整建高雄港成为现代化港口,为殖民势力向东南亚扩张作准备;另外,自1900年起,高雄即为纵贯线铁路端点站所在地。接近港口的两处新生地,即今日的哈玛星与盐埕区成为当时发展最为快速的区域。1924年,高雄街改制为高雄市。1935年时,高雄市的人口达到8万6千多人。[5]1940年代后,随着高雄驿(高雄车站)东移新设,市区开始向东往前金、大港埔一带扩展。同时基于南进政策需要,日本人开始以高雄作为工业发展基地。稍后高雄市的人口逐渐追上台南市。然而二战末期,在美军军机的密集空袭下,高雄港与市区受到了严重破坏。

战后,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,高雄港也逐渐恢复正常运作,1966年在楠梓成立加工出口区,以及1970年代,大型造船厂、炼钢厂、石化厂的设立,高雄作为工业重镇的形象逐渐确立;高雄港的货运量也逐年上升,并开始进行扩建;都市的发展区域亦以高雄车站为中心,持续向南、东、北三个方向扩张。1979年7月1日,高雄市并入南边的高雄县小港乡,并改制直辖市。同年12月10日因民主运动而引发美丽岛事件,事件现场为市中心的大圆环一带。


高雄市LOGO是1999年的甄选作品,[1]以轮船形象与“高”字结合而成,成为除了市徽之外的另一个象征标志。爱河与港区环境的重整与美化,及多项文化、休闲设施的整建,加上许多重大公共建设及捷运动工,使得城市面貌在2000年代后有较大的改变。都市发展上,除了范围较大的商圈陆续兴起外,陆续推动的交通建设(捷运、铁路地下化、环状轻轨、跨港缆车)亦将带来交通纾解上的助益。高雄市在2009年举办了世界运动会,是台湾首次的综合性国际赛事。

为鼓励区域整体发展,除了与高雄港合并的计划外,近年来又有与高雄县合并的构想。2009年4月通过的〈地方制度法〉修正案提供了最快于2010年12月合并的法律依据,目前高雄县市合并案正在进行中。

  • 相关文章: